第一枚郵票的主圖是領導“領導百色起義”的鄧小平形象

1929年底至1930年初,鄧小平與張云逸等在廣西領導百色起義,創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第八軍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時的照片。背景圖案選擇了廣西南寧粵東會館百色起義指揮部和中國工農紅軍軍旗,以凸顯時代特征,強化偉人馳騁疆場的形象。
第二枚郵票的主圖是“出席聯合國第六屆特別大會”的鄧小平形象

1974年4月6日,鄧小平率中國代表團赴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大會,4月10日在大會上發言時的照片。背景圖案則選擇聯合國總部大樓及聯合國旗幟,整體郵票彰顯偉人的外交風采。
第三枚郵票的主圖是“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鄧小平形象

1982年9月1日,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致開幕詞時的照片。背景圖案則選擇十二大會場及中國共產黨黨旗,以表現鄧小平同志提出的“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題。
第四枚郵票的主圖是“南方談話”的鄧小平形象。

1991年,鄧小平在上海談浦東開發開放問題時的照片。背景圖案選擇了深圳經濟特區的景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以體現偉人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堅持改革開放,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使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力日益增強,人民生活逐漸改善的卓越貢獻。
【相關簡介】
2014年8月22日,是鄧小平同志誕生110周年紀念日。中國郵政將于2014年8月22日《鄧小平同志誕生110周年》紀念郵票1套4枚,郵票主圖表現了鄧小平在領導百色起義、出席聯合國第六屆特別會議、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和南方談話時期的風采。
《鄧小平同志誕生一百一十周年》紀念郵票的核心創意是緊密圍繞鄧小平同志在不同時期的形象特點、時代特征以及典型事件進行設計。設計中統一采用寫實的人物素描方式,選擇了鄧小平在領導百色起義、出席聯合國第六屆特別大會、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以及南方談話四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形象為票面主體,背景則融入了與同一事件相對應的場景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旗幟等元素來分別襯托四個不同的主題內容。在設計中極力通過主體人物的服裝、年齡、表情等元素及相關事件的場景詮釋四個不同時代,讓觀眾在票面中能夠非常容易地區分時代特征,理解偉人的卓著功勛。本套郵票以黑白素描與背景的暖色調形成對比,既突出了主題、寄托了人們對鄧小平同志的無盡思念,又能襯托郵票的主題。
郵票表現內容的背景資料如下:
一、郵票“領導百色起義”。領導白色起義的鄧小平。1929年12月11日,鄧小平、張云逸、雷經天、韋拔群在廣西百色舉行起義,成立右江工農民主政府,開始了廣西西部的工農武裝割據。3月,蔣桂戰爭爆發,李明瑞、俞作柏倒戈,桂系失敗,蔣派俞作柏為廣西省主席,李明瑞為廣西省綏靖司令。9月,張發奎聯合俞、李反蔣,俞、李率3個師進攻廣東。俞、李剛到桂平,因3個師全部叛變,反蔣徹底失敗。此時,在鄧小平領導下,準備起義工作。12月10日,在百色扣留了警備第五大隊第五營營長、縣長、禁煙局長等人,并迫使商會、公安局交出槍支。第二天,正式宣布起義,開慶祝大會。到會群眾3000人,宣布紅七軍成立,張云逸為軍長,鄧小平為政治委員。1930年8月,部隊發展到近萬人,將第七軍所轄三個縱隊改編為第十九、二十、二十一等三個師。9月后,主力轉戰黔、桂、粵、湘、贛五省邊境,經大小戰斗百余次,行程12000里,于1932年2月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以后編入紅軍第三軍團。
二、郵票“出席聯合國第六屆特別會議”。1974年的4月6日,身患絕癥的周恩來總理驅車來到北京機場,和幾千名群眾一起,專程為前往紐約參加聯大特別會議的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舉行盛大的歡送儀式。
鄧小平肩負著黨中央和周恩來的重托,開始了他的聯合國之行。
經過一番斗爭,1971年召開的第26屆聯合國大會終于恢復了中國的合法席位,中國重新行使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權利和義務。1974年,這屆“聯大”決定舉行第六次特別會議。黨中央對這次會議高度重視,決定讓復出不久、擔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率團出征。
4月10號,鄧小平在紐約聯合國大廈的大會場發表了著名的演說。這篇精心準備的演說稿,全面闡述了毛澤東“三個世界”的理論和中國的對外政策。鄧小平說: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屬于第三世界。“中國現在不是,將來也不做超級大國。”鄧小平在發言中,還對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提出了中國政府的主張。鄧小平指出:國家之間的政治和經濟關系都應該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國際經濟事務應該由世界各國共同來管,而不應該由少數國家壟斷;占世界人口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應該參與決定國際貿易、貨幣、航運等方面的大事等等。
鄧小平的講演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特別是毛澤東“三個世界”的理論和中國永不稱霸的承諾,引起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強烈反響和熱烈歡迎。
各國媒體對中國的外交政策,對“三個世界”的理論,對中國永不稱霸的承諾,對中國的發言人鄧小平,都做了大量的報道和評論。當時輿論評論說,這個站在聯合國講臺上的中國人,不僅代表著新中國的形象,還是周恩來總理的一個最好的代理人。
1974年的今天鄧小平的聯合國之行,進一步向全世界闡明了中國的外交政策,是中國外交史上閃光的一頁。
三、郵票“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召開。鄧小平主持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并致開幕詞。他高度地評價了這次大會的歷史地位,認為這次大會將是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最重要的一次會議,他還總結了我國建國以來的歷史經驗,正式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命題。
四、郵票“南方談話”。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已正式告別中央領導崗位的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以普通黨員的身份,憑著對黨和人民偉大事業的深切期待,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視察,沿途發表了重要談話。
談話的中心: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談話的要點:
1、堅持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這也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則。鄧小平說: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使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獲得解放,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產力。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
2、 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鄧小平說,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關于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鄧小平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在談到“左”和右的問題時,鄧小平強調,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3、抓住有利時機,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鄧小平說,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我國的經濟發展,總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個臺階。他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4、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鄧小平說,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這兩只手都要硬。他強調,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對干部和共產黨員來說,廉政建設要作為大事來抓。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律靠得住些。鄧小平還強調,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必須始終注意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5、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鄧小平指出,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對這個問題要清醒,要注意培養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標準,選拔德才兼備的人進班子。鄧小平還談到形式主義的問題。他指出,形式主義也是官僚主義。要騰出時間來多辦實事,多做少說。
6、堅定社會主義信念。鄧小平說,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我們要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前進。
7、提出判斷改革開放和各項工作成敗得失的“三個有利于”標準。
郵票主題原地郵局是四川廣安市協心郵政支局,郵政編碼:638003。郵票主圖“百色起義”原地郵局是廣西百色市郵政局,郵政編碼553000。郵票主圖“出席聯合國第六屆特別會議”原地郵局是美國紐約聯合國大廈郵局。郵票主圖“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原地郵局是北京人民大會堂郵政所,郵政編碼:100017。郵票主圖“南方談話”原地郵局是廣東深圳市郵政局,郵政編碼是518000。
【鄧小平簡介】
鄧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四川廣安縣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之一,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核心,馬克思主義者,同時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創立了鄧小平理論,所倡導的“改革開放”及“一國兩制”政策理念,改變了20世紀后期的中國,也影響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兩次當選《時代》周刊“年度風云人物”。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鄧小平,早年赴歐洲勤工儉學,并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開始革命生涯。歸國后,他全身心地投入黨領導的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爭。從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先后擔任黨和軍隊的許多重要領導職務,為黨中央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的實施,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建立了赫赫功勛,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
新中國成立后,鄧小平領導了西南全區的政權建設、社會改造和經濟恢復,不久就參加中央領導工作,先后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在黨的八屆一中全會上,他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總書記,成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為黨的建設的加強和改進,作出了重大貢獻。“文化大革命”中,鄧小平受到錯誤批判和斗爭,被剝奪一切職務。他于1973年復出,1975年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主持黨、國家和軍隊的日常工作。不久,由于同“四人幫”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他再次被錯誤地撤職、批判。
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后,鄧小平再度恢復工作后從端正思想路線入手進行撥亂反正,強調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旗幟鮮明地反對“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支持和領導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辟了中國改革開放和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創立和發展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科學地闡明社會主義本質,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中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他為解決香港、澳門、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一個中國,兩種制度”的構想。在他的主持下,中國同美國建立了外交關系,同日本締結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恢復了中蘇兩黨兩國的關系,發展了同周邊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關系。他為打開中國外交新局面,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來進行現代化建設,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上,他辭去了最后擔任的中央軍委主席職務。在以他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向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順利過渡、保持黨和國家穩定的過程中,他起了關鍵的作用。退休以后,他仍然關心黨和國家的事業。1992年視察中國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重要談話,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基本經驗,從理論上回答了一些重大問題,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997年召開的中共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括為鄧小平理論,指出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并在黨章中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行動指南。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在北京逝世。